2013年4月2日星期二

淺談流行曲「俗」歌詞



一個多月前, 賈選凝小姐的影評《從《低俗喜劇》透視港片焦慮》認為該影片的低俗為壞品味,並暗示現今港片只剩下戲院分級、粵語粗口、和享受「低俗」的自由可引以為傲。這段日子已有不少有識之士對該文發表意見,故筆者亦無意再作出任何見解。

反而,筆者想借此淺談香港流行曲中一些使用通俗字詞,甚至粗俗字詞的現象。

現今香港的流行歌曲,歌詞多以現代漢語(書面語)寫成,但早在七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歌詞,卻有不少作品是以廣東方言(廣東口語)入詞書寫。當時歌神許冠傑和黎彼得寫下不少諷刺時弊的歌曲,如:《鬼馬大家樂》、《賣身契》、《加價熱潮》等,這些較為通俗的歌詞能使聽眾容易吸收及較易上口外,更有親切的感覺,如《加價熱潮》的歌詞:「 糖又加/鹽又加/成日咁加/任佢話/其實無它/你住人屋宇下/佢梗收買路錢/挪兩咋/買佢怕/買佢怕/要加就加/總之慣啦」,相信現在的香港人聽後亦有所共鳴。
隨著時代變遷,不少人認為歌詞應有所「進步」,以方言入詞較為突兀。所以,即使黃偉文曾提倡「以廣東口語入詞」,這類作品卻愈來愈少。不過,仍有不少詞人願意嘗試方言入詞,較為近期的便有梁栢堅為張繼聰所填的《超級隊長》。

至於歌詞中夾雜著粗言穢語的作品,在本港更是少見,當中較為令人熟悉應數黃秋生和 LMF的作品。
無可否認,粗言穢語一向給人的印象是說話者有意冒犯別人,或是學養不夠。那些有粗言的歌曲也就自然被批評為教壞細路,但他們的作品並非以粗口作為嘩眾取寵之舉,而是言之有物。例如 LMF的《La Na La 》便是對主導香港樂壇的唱片公司作出批評:「佢太多歌星/又太少唱得/佢太多規矩/又太少原則/佢太多原則/又太少聽得/佢地一早 SET好晒D 遊戲規則」,並諷刺頒獎禮實是遊戲一場:「我都唔知你地為左乜/年尾十二月個個先走去爭第一/攞左第一咁又算啲乜」

當然除了對樂壇的批評,這些作品更對社會作出批判。一直以來,我們都被社會教導要以服從為主,黃秋生的《吓》便以此作出諷刺:「眼看這個世界已經無厘頭/個個變到無哂知識似野獸/郁啲攞刀抆槍/分不清楚忠奸/咪在惹我我受夠/吓吓吓 ..... 吓吓吓」,他的另一首歌《男人四十無得撈》則訴說人到中年所面對的經濟困境,其實也是不少人當初面對金融風暴和金融海嘯時的慘境:「執笠多過開舖/仲要你信會好好/....../賣當借湊夠6毫/終於乜都無」

「你報導日日淨係亂咁報導/失實既手法/誇張既內容/血肉模糊分開幾節放喺頭版當砌圖/藉口話求事實/其實個個爭銷路/有事你地無曬立場/唔識公正報導」,香港傳媒近年不時傳出誇張失實的報道,原來LMF來亦早在《冚家拎》一歌對此現象批評。

當然,他們也不是每首歌都用粗口入詞,如黃秋生的《無能用者》和LMF的《大懶堂》便是沒有粗口歌詞的例子,雖然前者歌名疑似粗口,但內容卻又是一個為時勢所逼的上班族的悲歌:「一生中/抱住磚頭/為供樓不斷打工/不倒翁/死唔得閑」,而後者亦帶出類似的意思:「搵出個意義做人唔容易/每個人有一個故事/返到呢個城市/咪又係得個做字」。

事實上,比起檢討歌詞中的粗口是否必然教壞大眾,不如探討當中的內容更為重要。正如 LMF在《傲氣長存》中所言:「係咪講幾句粗口就會教壞你個仔/又唔見我鬧幾鬧就可以改善社會問題/個社會咁多問題又唔輪到我地去控制」,粗言穢語,有時是因對身邊不平事而衝口而出,不吐不快,不一定是對身邊任何人有所不敬。當然,筆者無意鼓勵各位讀者多以粗口去表達情感,只是低俗文化是否真的對社會有害無利,相信大家自有答案。

此文同時刊載於《主場新聞》: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